航空航天工程系

微信图片_20250725192445.png


系所简介


航空航天工程系成立于 2010 年 5 月,它是在 2008 年成立的航空航天工程专业基础上,整合相关资源而成立的教学科研机构。这是北京大学为适应国家航空航天事业高速发展的需求,发挥北京大学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雄厚资源,为航空航天及相关领域培养和输送具有坚实基础和宽广视野的高素质人才而做出的重大举措。北京大学为我国的航天领域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具有坚实基础和宽广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包括吴大观、刘宝镛、胡文瑞、余梦伦、何新贵、冯培德等院士。

北京大学的航空航天方向的科研活动可追溯到上个世纪 40年代,当时的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系在工学院院长马大猷教授等的支持下,由吴大观等开设了航空发动机设计、发动机齿轮设计、机械原理和工程画(机械制图)等航空航天类课程,此后,经过数十年的薪火传承,北大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弦歌不绝。

航空航天工程系现有教授10 名、副教授2名、助理教授4 名、研究员5 名、高级工程师1 名、兼职教授5 名,其中院士1 名、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学者1 名、“长江学者”2 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 名、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 名。绝大多数教师具有海外留学研究背景。拥有航空航天工程本科专业,航空航天工程、动力学与控制、流体力学、固体力学博士点/ 硕士点以及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硕士点。

航空航天工程系目前拥有 5 个研究中心:航空航天动力学与控制研究中心;涡扇发动机研究中心;航空航天控制和信息中心;航空航天信息工程研究中心;高超实验中心。目前,航空航天工程系与总装、工信部及其领导的国防科工集团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同时与空客(Airbus)、波音(Boeing)等国际大公司建立了良好科研合作机制。

经过五到十年的努力,航空航天工程系针对我国重大战略需求,建立航空航天领域先进平台,力争发展成为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特色鲜明的学科,力争在教师队伍建设、科研平台建设、科研团队建设、对外合作与交流、科研成果申报、杰出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引领学科前沿,培养中国航空航天未来的领军人才。


研究方向


飞行器机构与结构设计与分析

先进飞行器结构设计与分析,多体系统动力学与控制;机器人及空间机构动力学与控制,人工智能与复杂系统动力学建模;飞行器轨道和姿态一体化控制和优化等。


人员名单

黄   迅    刘才山    周   超

 


新型飞行器设计

下一代新型飞行器空气动力学、控制、推进一体化设计问题。研究内容包括下一代高超飞行器的气动特性预测,混合动力推进和全电推进的飞行器,翼身融合体、分布式推进与绿色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低噪声低排放设计,复杂系统的面向控制建模,飞行器轨道和姿态一体化控制和优化等。


人员名单

黄   迅    周   超



燃烧学

层流与湍流燃烧,空天动力燃烧过程与动力装置燃烧过程,常规与特殊燃料燃烧特性,极端条件和特殊条件下的燃烧过程,新型燃烧技术,绿色燃料合成与转化,能源利用中的安全问题,燃烧数值模拟与诊断,燃烧学与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空间科学、催化科学、电学等领域的交叉等。


人员名单

陈   正    陈   帜    赵   皓    王海洋



空气动力学

针对高超声速和民机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开展研究,具体包括试验系统研制、空气动力学试验技术发展,可压缩和不可压缩湍流流动理论问题和数值模拟,下一代高超飞行器的湍流与边界层转捩理论、边界层和发动机内流湍流模型研究,民机空气动力学计算软件研制,民机气动布局的气动、噪声、排放预测,民机气动布局的优化设计方法、高精度数值模拟以及可压缩湍流的混合和粒子输运、多相流研究,以及旋翼设备的气动与噪声,空间磁流体和等离子体等。


人员名单


推进技术

推进系统中的湍流、燃烧、噪声和控制问题。研究内容包括航空发动机叶轮机械内流,旋转部件湍流、传热和噪声研究,燃烧室燃烧和喷流噪声,发动机涡轮和压气机的气动和传热;航空用分布式推进系统,低空飞行器动力系统、可替代燃料稀薄燃烧,发动机相关的流动稳定性,传统与新型水下推进系统与航行体的流动噪声,面向控制的复杂系统建模等科学问题。


人员名单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新奥工学大楼
  • 邮编:100871
  • 邮箱:office@mech.pku.edu.cn
  • 电话:010-62751812
  •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 @2025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