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快讯

新闻快讯

力筑强国 工领未来 — 杨越院长在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2025年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7F4A3204.JPG



各位来宾、老师,各位2025级的新同学:


下午好!


燕园秋韵浸润燕东新园,力工星火点亮强国征程。今天,你们扬帆启航,开启研究生生涯;北大力学与工程科学也跨越百年,锚定“新工科”航向,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新坐标出发。当113名硕士、101名博士的身影融入这方校园,你们便成为了学院崭新篇章的开启者和书写者,肩负起传承力学精神、开拓工程未来的使命。在此,我谨代表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向你们致以最热烈的祝贺与最诚挚的欢迎!

842de2eb-d4bc-4dc7-8149-7b2a8657cf44.png


回望过去,北大力学底蕴深厚,成就辉煌。1952年,在周培源先生等领导下,创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力学专业,奠定了力学作为理科起源、工科基础、横跨理工桥梁的重要地位。七十余载薪火相传,北大力学从力学系,到融入工学院,再到今天独立建院,走出了一条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发展道路。我们不仅自身建设成为A+学科,培养了20位院士在内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也在湍流理论、复合材料、结构软件、高超飞行等国家重大需求领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5ccf9bdb-6e55-4a59-b4ee-0be5a2baee11.png


今年,为响应国家“新工科”建设战略需求,北京大学整合优势资源组建工学部,成立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国家“双一流”建设和北大新工科建设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到,必须牢牢把握力学的核心基础地位,同时在工程科学领域,大力推进基于力学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我们的使命是:在基础理论的源头创新上寻求突破,在解决国家重大工程的关键技术难题上勇挑重担,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工程科学领军人才。



124625c2-29c9-4e50-ad0b-8d0d97e88cfb.png


回望来路,北大力学的血脉里,始终流淌着“为国铸器”、与国家民族命运同频共振的基因。周培源先生在抗战时期,由深耕多年的理论物理,转向战备急需的流体力学研究,首创湍流模式理论。新中国成立后,他牵头建立新中国首个力学专业,奠定了北大力学“顶天立地”,即攀理论高峰、扎应用土壤的根基。同时期,王仁先生留美学成,历经辗转回到北大,从零筹建固体力学教研室,推动建立我国首个地球动力学硕士点,他的塑性力学成果成为大型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这些前辈用一生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真谛:个人的学术追求,唯有融入国家需求,才能绽放最耀眼的光芒。


164e925920eef8ead631e3dd8e2d5228.png


看完今天上午的阅兵,想必大家都心潮澎湃。当高超声速装备驶过天安门广场,当大型无人航行器展现硬核实力,这些国之重器的背后,都有力学与工程科学的深刻印记。力工学院海洋工程团队深耕海空跨介质航行器力学机理研究,成功研制多款航行器样机并完成应用验证。


c48e711dcda397ef93075f34ec6331ce.png


高速流动团队建成国际领先的高超声速静风洞,成为国家高速飞行器研发的关键支撑平台。


92f804929a54725714d251be1a03768f.png


推进与能源团队为破解连续爆轰发动机稳定传播难题,在实验室鏖战数百日夜,最终研制出样机。


c25847f2272d98e3ce279bfc6d5c07b7.png


零碳热管理团队攻克大型二氧化碳制冷技术,让冬奥会“冰丝带”速滑馆的冰面质量达到世界顶尖,获总书记高度评价。这些成果印证着一代代力工人始终以“排头兵”姿态,将“小我”的科研追求融入“大我”的国家战略,让每一次基础研究的突破,都成为民族复兴的基石。


886f3c7845bd4949c77bd868a085bc0b.png


今年是北大的“科技创新年”,我们既要在原创理论上突破“无人区”,也要在关键技术上啃下“硬骨头”,更要培养能引领未来的工程科学领军人才。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前往航天一院、五院、导控所等国家重大需求单位的总人数破新高。特别是2025届博士毕业生荣光耀放弃大城市优渥条件,主动赴南疆阿克苏工作,成为北大首位直接服务该地区的博士。在学院时,他参与国家能源动力重大项目,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今在南疆,他用专业知识助力当地能源建设,这便是北大力工人的担当:以学识为笔,以家国为纸,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0e1cafeb19e1ac659ac296aa7901579a.png


同学们,从今天起,你们便接过了力工人的接力棒。站在新起点,我提三点期望,与各位共勉:


一是力守本真,工致笃行,在初心与实践的统一中校准人生航向。


d6e9c800d01717685e53d759797b0cd3.png


力学的本质是探索力与运动的基本规律,工程的核心是将规律转化为笃实的行动。科研路上,愿你们守好“报国为本”的本真,不为虚名追逐热点,只为国家需求深耕领域;实践途中,愿你们秉持“笃行致远”的态度,在实验室里精益求精,在项目中脚踏实地,让个人的学术追求始终与国家的科技需求同频。


二是力积厚势,工成远功,在积累与沉淀中践行报国承诺。


8f4e9556a5f5fd6479f7a4f5f3f62831.png


力学中,微小力的积累可形成改变系统的“厚势”;工程里,点滴的实践沉淀能成就影响长远的“远功”。我们在科研或许有瓶颈,论文或许遇阻碍,但不要灰心,持续地积累总会带来出其不意的飞跃和突破;有时一次挫折也许会成为激发更大潜能的契机。希望你们能在曲折中厚积薄发,在未知中觅得新机。


三是力融跨界,工创新局,在交叉与融合中引领强国征程。



b020394dcee441e93aaede6003457932.png


工程科学本身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重大科技创新往往发生在不同领域的交汇处。同学们要打破学科疆界,培养交叉融合的思维方式。如我们的著名院友黄永刚院士所说,“博观而约取,浅见以务实”,既要广泛涉猎,也要脚踏实地。愿你们在不同知识的碰撞中,找到创新的灵感,走出属于自己的跨界创新之路。

af4025113a319393c76f46bfe7dca2b6.png


力筑强国,工领未来。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愿同学们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书写属于你们这代人的强国华章,在力工学院再立新功!


谢谢大家!


7F4A3215.JPG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新奥工学大楼
  • 邮编:100871
  • 邮箱:office@mech.pku.edu.cn
  • 电话:010-62751812
  •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 @2025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