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观看视频
2025年7月5日,北京大学力学系迎来了2001级本科院友毕业二十周年返校活动。近四十位院友从五湖四海重返燕园母校,于光阴深处寻回青春记忆,于学院新家共话家国未来。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党委书记、原力学系团委书记陈征微,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欧阳晓玲,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院长杨越,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发展合作办主任、工学院院友会秘书长李咏梅,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李水乡、苏卫东、孙树立,先进制造与机器人学院王勇,工学院院友会副秘书长张克嘉出席座谈会,座谈会由2001级院友、现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研究员易新主持。
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欧阳晓玲致欢迎辞
活动伊始,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欧阳晓玲老师发表致辞,她以“传承”与“回应”为关键词,对2001级本科院友们的归来表示热烈欢迎。她深情回忆了2003年非典时期同学们在万柳校区共克时艰的温暖故事,以及那段充满欢声笑语的青春岁月。她回顾了北大工学自1910年以来的百余年历史,强调北大工学始终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并期望院友们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勇担使命,同行奋进,争做北大工学精神的传承者、锻造者、实践者和同行者。
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院长杨越作学院发展报告
随后,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院长杨越教授介绍了学院发展情况。他从北大工学的历史脉络谈起,指出自2024年底工学院完成重组、升级为工学部以来,北大已构建起“1本5院”的全新工学格局。其中,工学院成为本科人才培养的统筹平台,而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则作为五个研究型学科学院之一,聚焦高水平科研与人才梯队建设。杨院长强调,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将依托扎实的数理基础,持续拓展“力学”传统学科的边界,积极推动其与人工智能、工业软件、低空技术、航空航天、低碳能源等新兴领域的深度融合,力争在2030年前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工程科学高地。
院友会秘书长李咏梅作院友工作介绍
北京大学工学院院友会秘书长、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合作发展办主任李咏梅老师向院友们介绍了近年来的院友工作。她表示,2025年是北大工学发展的转折之年,随着“工学部”新架构的重组启航,北大工学迈入了全新的战略阶段,更需要院友的持续关注和赋能。她强调,院友始终是学院最宝贵的财富,是学院精神延续和创新发展的坚实支撑,为此,学院致力于为院友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支持与服务。随后,李咏梅老师详细介绍了“工行天下”“院友之声”等品牌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汇聚了院友智慧与资源,也为在校学生提供了职业引导与精神启迪。她诚挚邀请2001级院友积极参与学院建设,为学院发展贡献力量。
易新带领大家重温青葱岁月
接下来,易新老师通过精心整理的影像资料,带领院友们重温二十年前的校园生活。从运动会赛场到课堂教学,从旅行瞬间到毕业合影,一张张照片勾起了大家的无限回忆,现场笑声与掌声不断。
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2001级本科院友相继发言
随后,返校院友们分享了各自从力学基础出发,迈向教育、科研、金融、工程、航空航天等多元领域的职业发展历程。大家一致表示,在北大打下的扎实数理基础、培养的严谨逻辑思维,以及在求学期间结下的深厚同窗情谊,始终是他们职业发展的核心优势,也成为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多位因故未能亲临现场的海内外校友也通过线上连线的方式,深情表达了对母校的培育之恩和美好祝愿。
与会教师依次发言
活动最后,曾为2001级同学授课的老师们依次发言。王建祥、黄克服老师通过视频送上寄语与祝福,现场教师也向院友们致以热烈欢迎。老师对同学们在科研、金融、公共事务等领域中取得的专业成就表示高度赞赏,并期待院友们继续关注学院发展,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产学研协作与教育平台建设,共同推动学院迈向更高水平。
在座谈中,教师们深情回顾了与同学们共同度过的校园时光,从课堂教学到实验指导,从课外活动到毕业论文答辩,这些珍贵的教学相长经历让师生情谊历久弥新。最后,老师们寄语院友:“你们在哪里,力学精神就在哪里;你们归来,学院始终在这里。”他们殷切期望院友们继续与学院保持紧密联系,在新时代征程中携手同行、共绘未来。
北京大学力学系2001级本科院友毕业二十周年返校座谈会合影
“燕园的银杏叶绿了又黄,图书馆的灯光熄了又亮。力学廿载,初心不改。”本次返校活动在温馨而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院友们纷纷表示,此次返校不仅是一次回忆之旅,更是一场精神的洗礼和前行的加油站。未来,他们将坚定信念,积极支持母校发展,续写北大工学的新篇章。
力学廿载,初心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