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我国塑性力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交叉融合,促进前沿发展以及理论成果向工程应用转化,“2025年全国塑性力学会议”于 8 月 22 日至 24 日在北京顺利举办。
本次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固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北京大学工学院主办,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先进制造与机器人学院、湍流与复杂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会议吸引了来自76 家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设立了1个主会场和8个分会场,构建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学术交流体系。
大会合照
8月23日上午,会议开幕式隆重举行。北京大学工学部主任、工学院院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段慧玲教授致辞。段慧玲教授指出,塑性力学作为固体力学的核心分支之一,已发展成为支撑大国重器研发的坚实基石。全国塑性力学会议长期以来承载着推动学术传承、促进学科交流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塑性力学逐渐呈现出多尺度、多场耦合和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特点,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推动现代工程科学的发展。今年恰逢北京大学“科技创新年”与工学院重建二十周年,站在工学部成立的新起点上,北京大学愿与全国同仁携手,共同谱写中国力学与工程科技自立自强的新篇章。
段慧玲教授致辞
开幕式后,大会主会场进入特邀学术报告环节。9 位知名专家围绕塑性力学前沿作大会报告,涵盖超硬材料、梯度结构、疲劳断裂、多场耦合等关键方向,内容既有理论突破的深度解析,也有工程应用的实践探索。
浙江大学交叉力学中心杨卫教授作了题为《超硬材料的室温塑性与断裂》的报告。报告深入剖析了金刚石、立方氮化硼等超硬材料在室温条件下的塑性行为与断裂机制,指出理解这些极端性能材料的塑性规律对国家战略材料研发具有重要意义,并分享了团队在实验与理论建模方面的最新突破。
杨卫教授作学术报告
清华大学力学与工程交叉研究院高华健教授作了题为《金属梯度结构的力学设计》的报告。他介绍了梯度结构金属在提升材料强度和韧性方面的优势,阐释了梯度结构背后的力学机理,并提出基于梯度设计的工程应用路径,为开发兼具强度和延展性的金属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高华健教授作学术报告
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魏悦广教授作了题为《对先进材料塑性疲劳断裂机制的研究及讨论》的报告。报告结合实验结果,系统梳理了塑性疲劳裂纹萌生与扩展的微观机制,提出了解决疲劳断裂的新思路,并强调该研究对高端装备的安全可靠运行具有重要工程价值。
魏悦广教授作学术报告
兰州大学超导力学研究院周又和教授作了题为《关于超导多场耦合中的弹塑性特征及其电磁-力学行为研究》的报告。他介绍了超导材料在多场耦合条件下的独特弹塑性表现,将非线性弹塑性力学的思路与方法拓展用于超导材料的电磁特征与力学行为的定量研究,并以若干实例展示了这种研究路径的有效性。
周又和教授作学术报告
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黄筑平教授作了题为《经典塑性本构理论与基于耗散函数本构理论的比较》的报告。他回顾了经典塑性理论中正交流动法则的适用性,探讨了基于耗散函数和广义应力空间建立本构关系的可能性,并对基于不同假设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比较。
黄筑平教授作学术报告
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康国政教授作了题为《循环塑性本构模型及其轮轨滚动接触疲劳分析中的应用》的报告。研究了金属材料循环塑性中的棘轮行为,揭示其对载荷、速率、路径和温度的依赖规律,建立了多种循环本构模型,并展示了其在轮轨滚动接触疲劳中的工程应用价值。
康国政教授作学术报告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卢磊研究员作了题为《梯度序构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强韧化机理》的报告。报告展示了通过在纯金属和合金体系中构建梯度序构,实现了强度、塑性、加工硬化和抗循环蠕变性能的协同优化,突破了传统强化策略的局限,为新一代高性能金属材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技术路径。
卢磊研究员作学术报告
西北工业大学民航学院李玉龙教授作了题为《金属材料的动态包辛格效应》的报告。他研究了6061-T6铝合金在不同加载速率与预应变下的包辛格效应,揭示了准静态与动态加载下主导机制的差异,提出了应变速率相关的SAF模型和微观驱动本构模型,能更准确描述动态循环载荷下的材料行为。
李玉龙教授作学术报告
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余同希教授作了题为《重访百年老店“刚塑性”》的报告。报告回顾了刚塑性理论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其在极限分析、能量吸收研究及结构大挠度动力响应中的挑战与突破。他还分析了刚塑性方法在超材料和折纸结构等新兴领域中的适用性,为塑性力学基本概念与方法的拓展提供了新思路。
余同希教授作学术报告
为进一步深化学术交流,本次会议特别设立圆桌论坛,由陈小伟教授主持。黄筑平教授、余同希教授、杨卫教授、高华健教授、周又和教授、魏悦广教授、段慧玲教授分别围绕“塑性本构理论未来发展”、“材料塑性与结构塑性的前景”、“塑性力学是否正面临宏观理论停滞与微观研究繁荣的矛盾”、“人工智能时代塑性力学年轻学者的机遇”、“塑性力学与多场耦合的前景”、“塑性力学理论在关键工程问题中的角色”、“人工智能时代力学人才培养模式”等主题发表看法。
圆桌论坛
8 月 24 日,8 个主题分会场同步举行,议题涵盖:塑性本构理论,弹塑性材料的损伤、断裂、蠕变、疲劳及机理,计算塑性力学,极端环境下的塑性力学,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塑性力学,岩土、冲击与其他塑性问题等领域。各分会场聚焦学科前沿与工程难题,成为与会者跨领域、深层次交流的学术平台。
分会场报告
为激励塑性力学青年人才的成长,本次会议特设博士生论坛,22 位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博士生登台报告,研究方向涵盖金属材料微观机制建模、复合材料断裂多尺度分析、极端载荷下结构动态响应、岩土塑性理论工程应用、计算塑性力学数值模拟方法优化等前沿领域,充分展现了青年科研群体的创新潜力与学术活力。大会还从中评选出5个博士生优秀报告,以鼓励青年学者在塑性力学研究中的突出表现。
2025 年全国塑性力学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集中展示了我国塑性力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学术成果,也为专家学者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进一步凝聚了学科发展的共识与力量。未来,北京大学将继续推动塑性力学与材料科学、人工智能及工程应用的深度融合,助力我国力学事业持续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