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快讯

新闻快讯

北大力学专业老科学家群体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启动会暨重阳节老科学家座谈会顺利举行

时值金秋,又逢重阳。2025年10月29日,“北大力学专业老科学家群体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启动会暨重阳节老科学家座谈会”在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隆重举行。此次活动兼具历史传承与人文关怀的双重深意,标志着全国首个以“学科群体”入选的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正式启动,同时也借此传统佳节,向为学院发展奠基立业、奉献毕生的老科学家们致以崇高敬意与节日问候。

参与本次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退休教授陈耀松、武际可、王大钧、颜大椿、林荣生、陈滨、黄筑平、袁明武、于年才、顾志福、方竞,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系主任、“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首席专家张藜教授,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主管高文静老师、项目助理张楠老师,朱照宣先生家属朱丹先生,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力学系系友、南方科技大学黄克服教授,以及学院党委书记欧阳晓玲,副院长张通,发展合作办公室主任李咏梅,力学系主任韦小丁,教师代表荣起国、王勇、苏卫东、蔡庆东,以及采集小组成员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出席会议。会议由力学系教授唐少强主持。

出席活动的老科学家

欧阳晓玲书记在开场致辞中首先代表学院向老科学家致以节日的问候,她表示学院今日的成就,凝聚着一代代力学人的智慧与汗水,先生们的开拓与坚守为学科筑牢了根基,为后辈树立了典范。他们的精神是学院宝贵的财富,启动 “老科学家群体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正是对这份宝贵精神财富的守护与传承。学院将以此次采集工程为牵引,把老先生们的爱国情怀、学术风范、育人智慧转化为立德树人的生动教材,引导全院师生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优良传统,也期待老先生们畅所欲言,为学院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随后张藜教授,高文静老师等先后致辞,她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采集工程的价值与意义,表达了对工程顺利推进的信心与期待。同时一致认为,此次采集工程作为全国首个以学科群体入选中国科协采集工程的项目,意义非凡。它不仅是抢救和保全北大力学先贤学术足迹与智慧结晶的关键举措,更是弘扬以周培源教授、王仁教授等为代表的一代代北大力学人爱国奉献、求实创新、淡泊名利、提携后学的科学家精神的重要载体。

欧阳晓玲书记、张藜、高文静、张楠先后致辞

随后,采集工程项目负责人李咏梅老师详细介绍了该采集工程的背景与实施方案。1952年,周培源教授在北大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力学专业,七十三载春秋,一代代力学人薪火相传,砥砺前行,为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将弘扬科学家精神,北大力工学院启动“力学专业老科学家采集工程”,并成功入选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采集工程”。该项目由院领导挂帅牵头,将系统梳理老一辈科学家的学术成长历程,对于理解力学学科发展脉络、启迪后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该工程旨在通过系统性的口述访谈、实物资料数字化、手稿信件整理等方式,全面收集、展示北大力学专业老科学家群体的学术思想、科研实践、育人理念与精神风范,为学科史研究、教育教学和科学文化传播积累宝贵资源。

李咏梅老师介绍采集工程基本情况

在交流讨论环节,与会人员围绕采集方案踊跃发言,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为项目完善提供了有力支持。大家普遍认为,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将为后续学科发展提供坚实的历史支撑与不竭的精神动力。

时值九九重阳,在温馨的氛围中,学院特意安排了向老科学家们献花的环节,表达了作为后辈最真挚的节日祝福。随后举行的“重阳节老科学家座谈会”环节,老科学家们抚今追昔,深情回忆了在学院学习、工作的峥嵘岁月,虽年事已高,老先生们依然心系学院,就新时期北大力学专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中肯且富有远见的建议,为学院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与会人员踊跃发言

本次会议在收获与感动中圆满落幕。北大力学专业老科学家群体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正式启动,标志着北大力学学科历史与精神传承进入了系统化、规范化的新阶段;而重阳节座谈的成功举办,则充分展现了学院尊贤敬老、重视退休工作的优良传统与文化氛围。相信在老科学家们的鼎力支持与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北大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必将在新时代承前启后,守正创新,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微信图片_20251110210715.jpg

合影留念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新奥工学大楼
  • 邮编:100871
  • 邮箱:office@mech.pku.edu.cn
  • 电话:010-62751812
  •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 @2025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