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职员工 师资队伍 Z

Z

微信图片_20250727124728.jpg

张信荣

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双聘教授

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双聘教授

北京市城市热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办公电话:010-62768982

电子邮箱:xrzhang@pku.edu.cn

个人主页:http://www2.coe.pku.edu.cn/subpaget.asp?id=10

教育经历:

1998.03-2002.03  清华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23.02-今  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2025.06-至今 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长聘教授

2022.08-2025.06 北京大学工学院,长聘教授

2013.06-2022.07 北京大学工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7.03-2013.05 北京大学工学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4.04-2008.03 日本同志社大学能源转换研究中心,高级研究科学家

2002.07-2004.03 日本东北大学流体科学研究所,讲师

海外客座研究经历

2011.12-2012.01 日本东北大学 客座教授

2009.07-2009.12 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 访问教授

2008.04-2022.03 日本同志社大学 访问教授

2006.08-2006.10 挪威科学技术大学 客座高级研究员

学术组织任职:

北京市城市热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制冷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制冷学会理事

国家太阳能热发电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制冷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冷藏冻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

制冷行业能耗高且大规模使用HFCs(氢氟烃类)制冷剂,供热行业高度依赖化石能源,当前的能源模式带来冷热分离、气候变暖、安全事故等问题。我国承诺履行《巴黎协定》、《蒙特利尔议定书》提出的HFCs削减目标,发展天然环保工质重构冷热能源体系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由之路。CO2(二氧化碳)作为天然传热工质,ODP(臭氧破坏潜能值)为零、GWP(全球变暖潜能值)仅为1,环境友好,安全稳定,传热效率高,在建筑冷热领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团队针对目前CO2热力学循环存在的瓶颈难题,开展CO2能质输运基础理论研究和新型高效热力学循环系统的工程应用研究,构建“零碳能源”体系,以新技术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

研究方向包括:

(1)超/近临界流体动力、传热机理研究

(2)天然环保工质发电/制冷/制热热力学循环系统及关键装备开发

(3)针对大型建筑、工业园区、城市区域等的零碳能源热力学体系构建及其热管理

- 新型高效天然工质冷热一体化热力学系统构建

- 新能源约束下的冷热电负荷智能化预测方法

- 浅层地源超长时跨季节储热科学方法及技术

- 零碳能源智算新方法及其模型和软件开发

- 新型二氧化碳制冷、蓄冷、储能热力学体系

- 天然制冷剂相变—发汗高效散热机理及其应用

(4)“超级冷链”系列化技术体系及农产品精深加工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大专项、国际合作项目等3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80余篇,出版二氧化碳制冷热泵领域英文专著3部,授权专利63项。研究成果应用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制冰造雪项目,大型商超、冷库等重大民生项目,以及零碳机场、零碳矿山、零碳小镇等示范项目。

教学课程:

本科生课程

《工程热力学》

研究生课程

《热力学及其应用》

部分荣誉:

第十二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项目一等奖(2024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24年)

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3年)

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2023年)

北京大学第六届产学研项目合作先进个人(2023年)

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北京大学志愿者工作突出贡献个人(2022年)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1年)

中国节能协会节能减排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21年)

中国制冷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7年)

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生涯影响力”与“年度影响力”榜单

Elsevier能源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

部分承担项目:

(1)2021.08-2022.12,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冰机组-直冷冰场联合系统控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专项,批准号:2021YFF0306803)

(2)2010.01-2012.12,天然工质超临界CO2密闭回路内自然对流流动与传热问题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50976002)

(3)2015.01-2017.12,特色蔬菜产地保质贮藏节能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集成示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批准号:2015BAD19B02)

(4)2017.01-2017.12,2022冬奥会零度以上人工造雪和储雪一体化技术研究,北京市重大科技计划(批准号:Z171100004517006)

(5) 2023.07-2026.06,风-光-储-冷-热-电零碳机场构建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内蒙古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

近期代表性论著:

1. Xin-Rong Zhang, Trygve Magne Eikevik, Lixin Cheng. CO2 Refrigeration Cycle and Systems. Springer, 2023.

2.  Xin-Rong Zhang, Hiroshi Yamaguchi, Transcritical CO2 Heat Pump: Fundaentals and Applications, Wiley Press, 2021.

3. Peng, Z.-R., Zheng, Q.-Y., Chen, J., Yu, S.-C., Zhang, X.-R*., 2020.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heat transfer and pressure drop characteristics of coupling transcritical flow and two-phase flow in a printed circuit heat exchang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153, 119557. https://doi.org/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20.119557

4.Wang, G.-B., Zhang, X.-R*., 2020. Experimental performance comparison and trade-off among air-based precooling methods for postharvest apples by comprehensive multiscale thermodynamic analy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Research 44, 1546–1566. https://doi.org/10.1002/er.4919

5. Hu, Z.-C., Zhang, X.-R*., 2019b. Piston effect induced by cross-boundary mass diffusion in a binary fluid mixture near its liquid-vapor critical poi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140, 691–704. https://doi.org/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19.06.022

6. Hu, Z.-C., Zhang, X.-R*., 2018. Onset of convection in a near-critical binary fluid mixture driven by concentration gradient.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848, 1098–1126. https://doi.org/10.1017/jfm.2018.397

7. Sun, M.-H., Zhang, X.-R*., Chen, L., 2016. Development of a new heat transfer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compressible fluid flows and it numerical verific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100, 267–275. https://doi.org/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16.04.051

8. Cao, Y.-H*., Zhang, X.R., 2016. A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how to efficiently utilise carbon dioxide in convection-based energy syst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lobal Warming 10, 404. https://doi.org/10.1504/IJGW.2016.079773

9. Chen, L., Zhang, X.-R*., Okajima, J., Maruyama, S., 2014d. Abnormal microchannel convective fluid flow near the gas–liquid critical point. Physica 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398, 10–24. https://doi.org/10.1016/j.physa.2013.11.002

10.  Chen, L., Deng, B.-L., Zhang, X.-R*., 2013b.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CO2 thermosyphon flow and heat transfer in the supercritical reg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64, 202–211. https://doi.org/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13.03.077

代表性专利:

       北京大学.png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大街新奥工学大楼
  • 邮编:100871
  • 邮箱:office@mech.pku.edu.cn
  • 电话:010-62751812
  •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 @2025
官方微信